浅谈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意义
陈鹤琴先生说过: “大自然, 大社会是活教材”。 在种植活动过程中, 幼儿们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变化并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不仅掌握了尝试播种、 栽培、 收获的过程, 学习简单的田间劳动技术, 而且还可让幼儿们进行跟踪观察记录, 促使幼儿更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事物的变化, 培养幼儿求实、 严谨、 条理、 细致的科学态度。
近年来,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迅猛发展, 大部分幼儿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 不认识禾苗, 分不清麦苗和小草, 不知芋艿长在哪儿的十分普遍。 美国一位教育家也说过: “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 因此, 作为幼教工作者, 应充分利用种植活动这一优势来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学习、 游戏, 陶冶幼儿的性情, 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促进幼儿各方面成长。
一、 种植活动对幼儿教学的意义
种植是孩子们实践、 探索的好活动, 好奇和探究种植活动强调真实和体验, 它为孩子们展现了大自然的本色, 激发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因此在幼儿园的一小块“种植园地”, 组织幼儿开展科学种植活动。 让种植活动成为幼儿的教育资源, 从而开拓幼儿的视野,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进而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 种植活动对幼儿成长的价值
种植园里不仅有植物, 还有与其共生的蚯蚓、 蝴蝶、 蜗牛之类的小动物, 以及土壤、 石块、 水之类的环境物质, 更蕴含着各种奇妙的科学现象, 种植园地就是一个浓缩的生态园, 为幼儿提供了接触自然, 认识自然的环境。 让每个幼儿都可以从中享受真实体验, 获得直接经验, 从而体验发现和探究的快乐。 因此, 种植园地既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小主人,也是幼儿重要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园地。
1 .在种植中习得管理能力
在种植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周边的教育资源。 让教师、 幼儿、 家长一起参与播种管理。 动员大家一起收集各种种子, 把收集的种子一并呈现在幼儿们面前, 让他们充分讨论: “我们班的种植园地应该种些什么?种植园地上要种各种蔬菜应该怎样划分呢”? 幼儿们各抒起见, 在讨论中达成了共识, 合理安排种植了芹菜、 蚕豆、 油菜、 土豆、 大蒜、 萝卜等。 并请幼儿的奶奶(老农) 一起参与指导种植园地, 使幼儿们了解到要让蔬菜长的好, 要经常去管理, 施肥、 浇水、 锄草。 在每天的自由活动时间, 时常有幼儿提醒老师一起管理种植园地, 参与管理已融入幼儿们每天的生活。
2.在种植中培养观察能力
植物的生长变化是一个需要耐心照料与等待的过程。 各种植物在孩子们的期待中一天天长大, 一天天发生着变化。 在观察种植园地时, 孩子们养成了习惯, 总要人手一本带好种植记录本, 记录本中记录着植物的点滴变化, 在记录中孩子们惊喜的发现了植物生长的有趣现象: 萝卜开的是大大的白色花, 油菜、 青菜开的是黄花, 蚕豆开的是粉色的花;花谢了, 有的结籽、 有的结豆荚。 我们平时吃的土豆是在泥土里挖出来的, 这些又都是蔬菜的种子。 同时, 结合主题活动《有用的植物》 进行教学, 特别是在开展绿色菜篮子和种植园地的活动中, 找到了主题活动和种植园地的结合点, 发挥了种植园地的作用。
3.在种植中提高语言能力
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现的需求, 在活动中孩子的表现非常积极, 对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都充满自信。 首先, 利用口头交流的传统表达方式让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发现和记录, 如“我的空心菜长得绿油油的”“我的西红柿可真红”“我的茄子多长”等这些表达带有幼儿观察成功的愉快体验, 为幼儿表达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其次, 运用图示记录法等科学表达方式, 引导幼儿用图画的形式将每天认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画在自己的图画本上, 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多种形式的种植活动不仅满足幼儿这一需要, 在整个过程中还培养了幼儿从小爱生活、 爱自然、 爱护植物的情感。 同时, 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了幼儿学科学的求知欲和自信心。